劳动论坛:“关注劳动者,尊重创造力”
从IT到交通运输领域,经济各行业人才匮乏倒逼教育体系向雇主需求导向转型。人才紧缺推高了员工议价权,意识到这一点的劳动者会更主动捍卫自身职场权利。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专家们在第九届国际劳动论坛上,就此议题及其他相关内容作了专题分享。
人力资本与劳动:国家发展基石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九年来一直担任论坛的共同主办方,与各方就劳动就业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圣大专家今年主导筹办了50场会议和圆桌会,配套"KUB"展相关活动,并设立论坛图书馆。论坛开幕前夕,圣大校园举办了国际青年劳动论坛,吸引了超过1500名参与者。
在论坛全体会议上,圣大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学术秘书叶莲娜·切尔诺娃(Елена Чернова)强调,虽然本届论坛议题广泛,但专家们重点关注的是社会、企业和政府适应未来挑战的策略。
切尔诺娃女士指出:"人力资本、公民劳动及其成果将是未来几十年我国发展的根基。尽管面临技术革新、生产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转型,劳动者及其劳动始终是我们的核心关注——这也正是本届论坛的主题内核。"
推进高教现代化,培育新时代人才
在圣彼得堡劳动监察局支持下,圣大在劳动论坛期间举办了"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本:教育、劳动与就业"国际学术会议。全体会议由圣大教学事务第一副校长玛丽娜·拉夫里科娃(Марина Лаврикова)主持,拉夫里科娃副校长长期兼任俄政府分析中心专家。
她表示:"教育改革正致力于解决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求。各行业都面临严重人才短缺问题,不仅存在于IT、金融等传统热门领域,在制造业、医疗卫生、公共预算部门等领域同样显著。国家发展亟需新鲜血液来填补这些关键岗位的空缺。”
鉴于此,俄罗斯高校正引导毕业生进入经济重点领域,但年轻人往往做出截然不同的职业选择。毕业生多选择平台工作或自由职业,他们期待在摆脱严格工作制度束缚的同时,获得更高收入。高校正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推动传统就业,又要保留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
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拉丽莎·康斯坦丁诺娃(Ларис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а)指出,“青年因缺乏职业经验在就业市场常受歧视。接受高等教育的30%年轻群体借此获得显著就业优势,这正解释了为何整个后苏联时期,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高校被批评教育模式保守,难以及时响应就业市场变化,课程偏重理论。但企业也存在问题:既说不清具体要多少人、该具备哪些技能,又不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拉丽莎·康斯坦丁诺娃,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
康斯坦丁诺娃所长指出,当前高教改革的核心是目标转变:从博洛尼亚改革时期的'与国际接轨',转向构建符合俄罗斯就业市场和经济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过去侧重提升毕业生国际流动性,现在着重服务国内发展需求。
俄罗斯地理学会副会长、圣大地球科学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奇斯佳科夫(Кирилл Чистяков)指出,当前地球科学教育面临新挑战:行业专家普遍反映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严重不足。虽然企业加大招聘力度,但大量岗位长期空缺或被迫降低用人标准。
另一个问题与其说是为采掘行业培养毕业生的问题,不如说是他们后续在职业中的'扎根'问题。数据显示,约40%的专业人士平均工作4.35年后转行,主因是薪资与期望落差大、晋升通道缺失以及管理层漠视——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职业倦怠加剧。
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正推动地球科学教育深度变革。当前关键挑战在于,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从行政应用拓展至高等教育中。对于地球科学而言,这可能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气候学、海洋学、水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石油天然气业务、社会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学和制图学等领域。
人手不足时代的加班现象
在圣大举办的"教育、管理与就业:人力资本的社会空间与劳动安全保障"学术分会上,专家就俄罗斯就业市场的发展挑战展开讨论,涉及人才培养、管理优化及安全保障等关键议题。
圣大经济社会学系教授、分会主持人叶莲娜·塔兰多(Елена Тарандо)指出,当前加班文化往往带有强制性:"雇主通过过高绩效指标、企业文化灌输、微薄加班补贴等手段,构建强制加班的社会经济机制。但人才短缺产生了缓和作用,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劳动者开始更有底气维护劳动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