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拉芙里科娃:“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正在成为通往中国的窗口”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中国《光明日报》代表团及俄罗斯“塔斯社”代表举行会谈。
《光明日报》是中国日刊报纸,于1949年6月在北京创刊。主要受众群是“知识阶层”代表:高校职工和学生、科学与文化领域的工作人员。
会谈关注的焦点是发展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中国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及《光明日报》和“塔斯社”联合项目的专家评估。出席会议的有教学法工作主管第一副校长玛丽娜·拉芙里科娃,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主席、语言系主任柳德米拉·韦尔比茨卡娅,东方系常务副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以及国际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秘书长娜塔莉娅·布鲁诺娃。
教学法工作主管第一副校长玛丽娜·拉芙里科娃对贵宾的来访表示感谢,特别强调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拥有丰富的国际业务经验,这可能会引起其他高校的兴趣。与中国的合作是学校的战略发展重点之一,玛丽娜·尤里耶夫娜说。比如,中国教育部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签订了协议。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中国高校签署了36项协议。
教学法工作主管第一副校长详细介绍了关于开设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各种不同方向的含有中国元素的专业。目前已有约二十个。“这些专业不仅包含与中国合作的专业教学,还涉及跨文化成分,这些成分意味着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及汉语”,玛丽娜·拉芙里科娃指出。
此外,我校正在开发在线课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学习。其中最受欢迎的课程“汉语入门”已进入“开放教育”平台的课程排名前十名,之后还有该在线课程的第二部分。玛丽娜·尤里耶夫娜认为,这表明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格外感兴趣。
若圣彼得堡真如彼得大帝所构想,是通往欧洲的窗口,那么,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正在成为通往中国的窗口。
教学法工作主管第一副校长玛丽娜·拉芙里科娃
玛丽娜·拉芙里科娃指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被认为是俄罗斯和欧洲最具权威的汉学学派之一。我校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坚实基础才能与中国建立科研合作,甚至是其他科学领域的合作关系。例如,目前圣大有四个联合科研项目中心,涉及物理学、生态安全学、法学和中东铁路文化遗产等。
玛丽娜·尤里耶夫娜表示,未来还将开办联合大学。这一设想是在2017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驻哈工大代表处揭牌之后,在黑龙江省省长的协助之下出现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我们向俄中联合大学的开办又迈进了一步)。
东方系常务副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还向来宾介绍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师们正在进行的中国文学翻译工作。他认为,该项目不仅有助于建立文学界之间的联系,也在俄罗斯读者和中国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光明日报》主编张政表示,中国媒体经常报道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相关新闻。他还指出,所提出的统计数据和事实均能体现出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张政直言,他对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中方合作伙伴数量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将这种学术关系称作“互补合作”。
来宾们提出了《光明日报》和“塔斯社”的全新联合项目,该项目将针对那些致力于研究俄中两国现代关系的人。他们对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代表如何评价这一项目十分感兴趣。柳德米拉·韦尔比茨卡娅指出,从人文交流角度来看,这一倡议可能会被广大的受众群所需求。此外,来宾们也好奇我校专家会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怎样的建议。韦尔比茨卡娅教授表示,她认为发展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实施针对俄中两国年轻一代的项目才是最具前景的。
会谈结束时,玛丽娜·拉芙里科娃邀请《光明日报》工作人员加入我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大众传媒中的专业言语活动”中来。该专业旨在培养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由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BISU)两所高校负责该培养方案的实施。张政对这一可能性的提出表示感谢,并承诺将与领导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