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海洋学家在《海因里希·太赫兹》播客中探讨人类对世界海洋的影响

在科普播客《海因里希·太赫兹》第二季第三期中,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地理学副博士、"知识"协会讲师波琳娜·洛巴诺娃受邀担任嘉宾。她揭示了世界海洋这一独特自然机制的神秘面纱——它既维系着地球生命的脆弱平衡,又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其平均深度约四公里,远超大陆平均海拔(不足900米)甚至南极洲的平均高度(约两公里)。这片水域不仅广袤无垠,更蕴含着惊人的深度。
据假说显示,约40亿年前地球曾完全被原始海洋覆盖。随着光合作用细菌的出现,氧气开始改变大气成分,为复杂生命形式的演化创造了条件。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波琳娜·洛巴诺娃在全俄"知识·讲师"竞赛中获胜,并获得特别奖励——可随游轮旅行并在船上举办讲座。
洛巴诺娃副教授指出,早期地球水圈可能因火山活动导致的高浓度二氧化碳而呈酸性。随着氯化物和铁分子的解离,逐渐形成了现代海水的盐度特征。现今水圈主要呈现弱碱性缓冲特性,在稳定pH值的同时吸收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但这种趋势正导致水体酸化加剧,威胁珊瑚和浮游生物赖以生存的碳酸钙结构。学者特别强调,近几十年珊瑚礁(海洋生态关键组成部分)已出现严重退化。
海洋对生命至关重要:热带海域微藻类产生的氧气占人类每五次呼吸中的一次。作为食物链基础,浮游生物更是众多国家海产品的主要来源。
波琳娜·洛巴诺娃,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地理学副博士、"知识"协会讲师
这位地理学专家补充道:"海洋还是气候调节器,比如北大西洋暖流就使摩尔曼斯克港(比圣彼得堡更靠北)终年不冻。"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海洋展现出了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研究25亿年前大氧化事件的机制,或将有助于制定缓解水体酸化的策略。
洛巴诺娃主持的在线课程包括:
"虽然完全停止生产不现实,但每个人都能为海洋保护贡献力量——比如节约用水和减少排放。联合国已宣布2021-2030年为'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旨在实现海洋的清洁、健康、高产和可预测。"这位海洋学家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