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彼得堡大气中的氨浓度比巴黎和不来梅低三倍
圣彼得堡大学的物理学家分析了过去15年通过地面傅里叶光谱法测量圣彼得堡大气中氨浓度的独特数据。结果显示,这座北方之都的氨浓度比巴黎和不来梅低三倍,比中国合肥低十倍。

氨(NH₃)是地球大气中最常见的碱性化合物,属于有毒物质,是一种具有刺鼻气味的无色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不超过24小时。氨浓度超标对健康有害,可能引起呼吸道、眼睛和皮肤的刺激,高浓度时甚至会导致肺水肿和烧伤。
研究结果发表在《应用光谱学杂志》上。
氨气(NH₃)会促进细颗粒物的形成,导致空气质量恶化;高浓度时还可能引发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系统。此外,氨气通过参与温室气体形成,间接影响气候变化。
科学家指出,研究城市和城市化地区的大气氨最为重要,因为正是这些地方会形成在大气中停留数天至一周的铵盐。急剧的技术发展和工业化导致全球氨排放量比前工业化时期增加到了原来的2-5倍。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排放的主要来自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大气中氨总排放量的70-80%来源于此。而工业排放、交通、固体和液体废物处理系统的占比不超过15%。
这项研究是在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与金砖国家“通过高塔、地面和遥感综合观测评估不同环境中的气候变化影响”联合项目框架下进行的。中国科学院、圣保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巴西)、马德拉斯理工学院(印度)和比勒陀利亚大学(南非)的科研团队都参与到了这一大规模国际合作项目中。测量使用了位于圣彼得堡大学科学园“地质模型”资源中心的Bruker IFS 125HR设备,再次表明该中心作为一个共享使用中心独一无二的地位。
自2009年以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直在进行大气中氨含量的测量。其中,圣彼得堡大学大气物理系地面红外傅里叶光谱测量科研团队是俄罗斯唯一进行长期远程大气氨监测的团队。
圣彼得堡大学的物理学家分析了过去15年收集的数据,确定了圣彼得堡大气中有毒气体的典型水平。
氨气具有显著的空间—时间变化特征:在我们地区,春夏季大气中的氨含量平均比冬季高3-4倍。
圣彼得堡大学大气物理系高级研究员玛丽亚·马卡洛娃
“圣彼得堡郊区的氨气平均浓度水平约为不来梅和巴黎记录值的1/3,是中国合肥观测站数据的1/5至1/10。”圣彼得堡大学大气物理系高级研究员玛丽亚·马卡洛娃介绍道。
据她介绍,测量结果显示,2009至2017年间氨浓度曾显著下降,之后趋于平稳,近年又再度回升。科学家认为浓度回升的主要原因是列宁格勒州农业集约化发展,成为大气氨排放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