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科学家发现大西洋中央海岭铁锰矿物的生物成因
来自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电子工程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对来自大西洋中央海岭裂谷带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揭开了该地区铁锰矿物的生物成因。

铁锰矿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湖泊的底部,以及土壤中。它们几乎存在于所有构造和地貌结构中。这些矿物主要由锰、铁、钴、镍、铜、锌及其他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结果已于“Geosciences”发表
目前关于铁锰矿物的形成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生物成因假说。该假说认为,金属离子与生物体之间存在复杂的地球化学相互作用。目前严惩生物成因假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通过高分辨率显微技术观察到的可视微生物;其二,通过对生存于铁锰矿物上的微生物DNA进行解析。
圣彼得堡电子工程大学与圣彼得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为验证铁锰矿物的生物成因假说的工作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该研究针对大西洋中央脊裂谷区(普伊·德·弗尔海底火山区域)的样本展开。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铁锰矿中铁成分是在铁氧化菌和铁还原菌的作用下,通过生物矿化过程形成的。
圣彼得堡国立电气工程大学“ЛЭТИ”微电子与纳米电子学系大博士候选人、副教授卡米尔·加里耶夫
本次研究重点在于铁锰矿物形成物的磁性特征。研究人员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样品中提取的有机物,并对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进行了全面分析。
圣大地球物理系副教授叶琳娜·谢尔金娜表示,“这项研究从全球视角出发,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壳表面是如何形成的、各种矿产资源如何积累,以及古代微生物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同时,对铁矿物生成机制的研究未来有望应用于开发生物成因的磁性颗粒。这类颗粒被视为实现药物在人体内精准输送的理想载体,还可作为纳米电子学中的关键组件。”
此次针对大西洋中央裂谷区铁锰矿样本的研究得到了圣大科学园内的10个资源中心的设备支持。科学园作为一体化的共享研究平台,为开展高科技实验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次研究作为一个大型综合项目的一部分,旨在探索铁氧化物纳米颗粒的自然来源(包括生物成因)。未来,这些纳米颗粒有望在地质学、医疗和工业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724年1月28日(2月8日),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宣布建立大学以及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大学由此应运而生,成为俄罗斯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如今,圣彼得堡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世界级的科学、教育以及文化中心。2024年圣大即将迎来建校三百周年 。
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切尔尼申科主持召开了圣彼得堡大学建校300周年庆典活动组委会上,并在会上确立了一系列校庆活动计划,包括: 以圣大的名义命名小行星、 发行特别设计款银行卡、联合“俄罗斯”航空公司推出冠名飞机等。除此之外,还计划发型绘有十二学院和谢尔盖·谢苗诺维奇·乌瓦罗夫伯爵纪念碑的邮票。此外,一枚带有大学标志的联盟号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圣彼得堡市长亚历山大·别格洛夫正式宣布2024年的北方之都迎来了“圣彼得堡大学年”。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三百周年纪念日当天,海神柱的长明火将被点燃,宫殿桥和城市的公共交通上都将装饰起圣大旗帜。2024年5月大学还将参加城市纪念日活动并作为一个单独的庆典场地举行多场活动。除此之外,大学还将发布一个网站,用于发布优秀校友、科研成果信息以及周年庆活动准备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