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鬼怪与狐仙:蒲松龄作品学术会议在圣大举行

时值中国作家蒲松龄诞辰 380 周年,“远东文学的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举行。该活动是在南京大学和孔子学院的支持下举办的。
自 2004 年以来,“远东文学问题”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举行。会议工作语言是俄语、英语和中文。
2021 年会议转为线上形式,会上云集了来自 16 个国家的汉学家,有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英国、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拉脱维亚、马来西亚、波兰、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法国和捷克。
在会议开幕式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圣大东方系主任米哈伊尔·皮奥特罗夫斯基(Михаил Пиотровский)指出,“远东文学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在其存在的 16 年历史中,已成为最大的团结亚洲国家语言文学学者的平台之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蒲松龄的作品,在过去的 2020 年我们庆祝了其 380 周年诞辰。蒲松龄出生在一个光荣的地方——华东地区的山东省,这里孕育了先贤孔子和孟子,以及新一代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后者在许多方面都堪称蒲松龄的文学继承人”,皮奥特罗夫斯基院士指出。“蒲松龄在四个世纪前创作的关于奇闻异事、读书人、狐狸、妖精的小说,仍然对中国读者和外国观众都具有吸引力。”
令人高兴的是,蒲松龄小说翻译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汉学家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夫(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院士,他曾是我校汉语言文学教研室的负责人。他的译本已成为经典,时至今日仍在重印。然而,并不是蒲松龄的所有短篇小说都已被翻译成俄文:阿列克谢夫院士慷慨地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待征服的高峰。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圣大东方系主任米哈伊尔·皮奥特罗夫斯基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在致欢迎辞中谈到了与圣大的长期合作,并表示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这种联系。徐教授还说,蒲松龄的作品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神秘”文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引入了他自己的视野。例如,他在作品中使用当时已经很普遍的鬼怪、狐狸、精神世界碰撞以及人类世界冲突的情节,去反映人和文化的多样性。此外,蒲松龄在讲述民间故事时,还巧妙地结合了佛教、道教等世界观,徐兴无先生说道。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贺芳女士分享了她的观点,即尽管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它为交流和会谈开辟了新的机会,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本次会议。她还指出,近四个世纪以来,蒲松龄的作品仍然位列中国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持续再版并翻译成其他语言,还成为众多电影改编和戏剧表演的基础。她总结说:“蒲松龄的文学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圣大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Александр Сторожук)教授就蒲松龄的文学遗产作了首场主旨演讲。斯托罗茹克教授正在翻译一位俄语读者并不熟悉的中国作家的短篇小说。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指出,蒲松龄研究中的一个普遍之处,是认定蒲松龄将古典文学情节转向了现代性,将讽刺元素纳入其中。因此,通常在蒲松龄短篇小说集中也会收录作家所依托的前人作品。斯托罗茹克教授还提到了蒲松龄的生平给其作品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多灾多难,从明朝过渡到清朝期间不断发生的起义和战争伴随着蒲松龄的整个童年和青年时期。
蒲松龄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是《聊斋志异》,这本集子的名称传统上被解释为“不幸者的书房”。此翻译由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夫院士提出。小说集包含 400 多个故 事,这些故事基于中国民间传说,与传统主题形象(山东省)、时代(十七世纪)结合而成。
“成就这位天才文学家名声的不仅有‘不幸者的书房’系列故事,还有其他许多作品,而小说集《聊斋志异》公认是最鲜明,最受喜爱的”,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评论道。起初, 《聊斋志异》在结构上被视为未完结。它在主题上是异类的:在遭遇鬼怪的故事之外,它还包含充满哲学思考的日常素描,包含奇人异事以及侦探小说情节。在书页中不仅有狐狸、复生的死者、妖魔鬼怪,还有陷入困境的普通人和引得作者关注的怪人。“曾经在蒲松龄心中留下的痕迹,便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总结道。
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特别关注蒲松龄的文学风格。斯托罗茹克教授着重指出,模仿俗语,混合韵文和非韵文文本的能力,对大量旧文本的引用,以及对言语的整体把握,使蒲松龄的作品大受欢迎。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还指出,二十一世纪的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显露出了蒲松龄作品的影响力,其中包括米哈伊尔·乌斯本斯基(Михаил Успенский),维克多·佩列文(Виктор Пелевин)的作品。在两位我校毕业生,彼得斯堡东方学家维亚切斯拉夫·雷巴科夫(Вячеслав Рыбаков)和伊戈尔·阿利莫夫(Игорь Алимов,笔名霍姆·冯·扎伊奇克Хольм ван Зайчик)的著作中也能见到这种风格。
蒲松龄作品翻译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译作。 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生前共出版了四部蒲松龄小说译本,时间分别为 1922 年、1923 年、 1928 年和 1937 年。这些小说集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阿列克谢耶夫院士选择了一种华美的叙事风格语体,非常符合原文风格:其语言一方面显得古旧,另一方面又非常口语化,生动活泼。
圣大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教授
“这种风格语体为其带来了极大的人气,时至今日,由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翻译的蒲松龄作品仍在再版”,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教授说道。
在大会框架内,南京大学的苗怀明教授还作了题为《蒲松龄作品及中国聊斋研究最新成果》的报告。他说,自 2001 年以来,中国出版了约 110 部有关蒲松龄文学作品问题的专著。 苗教授指出,这些专著中的大多数致力于研究蒲松龄的叙事艺术,研究小说中当时的民间文化和宗教。小说的传播模式以及小说翻译成外语的问题也是当代学者关注的焦点。
2021 年 1 月 28 日至 30 日,“远东文学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在线上举行。会议共分为 25 个讨论板块,使用三种语言进行:俄语、中文和英语。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教授王秀娟作了蒲松龄作品在马来群岛上如何传播以及该地区的语言特点如何影响传播过程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