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重复表达“某某就是某某”对于人物性格的揭示作用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语言学家与莫斯科及马德里同仁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同义重复表达能够传递人物的性格信息,即便听众对于该人物事先并不了解。
该研究受到俄罗斯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Pragmatics科学杂志。
在日常对话时,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同义重复。比如,当某人做出了他经常做的某一行为(比如迟到),人们往往会用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同义重复,“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别佳永远是别佳。”语言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这句话里包含着关于人物性格的信息。如果有一些旁人目睹了迟到的场景,又听到了这样一句话,那他就会了解到:此人经常迟到,哪怕他并不认识这个人。
不过,正如三位语言学家(分别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叶莲娜·韦林巴霍娃、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维克多利亚·艾斯康德尔-维达力、高等经济研究院娜塔莉亚·则瓦希娜)所证实的,对于同义重复的理解有其特点和局限。学者们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向参与者们提供了同义重复表达使用的不同场合,请他们选择觉得合理的解释。比如当玛莎延迟下班时,说一句“玛莎就是玛莎”,意味着玛莎总是晚下班。根据参与者的选择,学者们得出了同义重复诠释的两条原则。
一方面,讲话者可能会使用同义重复表达,哪怕听话者对于所讨论对象毫无了解。得益于人们寻求最佳解释的共同能力,听话者可以从中提取必要信息,得出相应结论。这也强调了这一事实,即同义重复表达可以构成言语的独立元素,无需额外佐证。
正如该研究课题的主持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叶莲娜·韦林巴霍娃所指出的,同义重复表达传达的信息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其所指向的是共知信息,但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即使没有共知信息,听话者照样可以明白说话者的意思。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会对同义重复表达给出自己的解释,哪怕被描述的对象是一个虚构的或者他们完全陌生的人物。
课题主持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叶莲娜·韦林巴霍娃
“依据谈话的大致进程,听话者可以对讲话者的意图得出自己的结论。这表明,谈话参与者之间共同掌握的信息并非诠释同义重复表达的必要条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叶莲娜·韦林巴霍娃指出。
不过,为了准确理解同义重复表达的意思,仅有共同知识可能是不够的。这些局限性和复杂性涉及偶然事实或者临时状态,比如天气、心情、自我感觉等非常态属性。
叶莲娜·韦林巴霍娃指出,与临时属性相关的解释无一例外地被实验参与者否定了,即便这些信息属于共同知识,并且在谈话的上下文中得到了佐证。为了同义重复表达被交谈者理解,它必须只涉及常态属性。
这一实验让我们有理由认为,共同知识无法保证对同义重复话语的诠释。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叶莲娜·韦林巴霍娃
“该项实验的参与者们在理解诸如‘别佳就是别佳’这一同义重复语时,排除了‘别佳现在很忙’或者‘别佳病了’,而更倾向于‘别佳总爱运动’或者‘别佳很聪明’。如此一来,我们证明了,同义重复语仅可以用于表达常态属性,而不能用于临时属性。”叶莲娜·韦林巴霍娃表示。
该实验是在英语持有者中间进行的,但研究者们认为,这些结论同样适用于其他语种,并计划将实验继续进行下去。专家指出,该项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对文本的自动化处理,比如在解决RTE(Recognizing Textual Entailment),即根据文本片段得出逻辑推断等任务时,此外还有利于论据学基本理论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