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海洋学家在播客“海因里希·太赫兹”中谈人类对世界海洋的影响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地理科学候选人、“知识”协会讲师波琳娜·洛巴诺娃成为科普播客“海因里希·太赫兹“第二季第三集的嘉宾。她分享了世界海洋的奥秘——这一独特自然机制在维持地球脆弱生命平衡的同时,还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70%的面积,其平均深度约为四千米,远超大陆平均高度(仅约900米),甚至高于平均海拔两千米的南极洲。这不仅是一片广阔的水域,更是一个极其深邃的水体。
根据一种假说,地球曾完全被海洋覆盖,其约在四十亿年前形成,并经历了大规模的演化。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水中光合细菌的出现。它们开始释放氧气,进而改变了大气的组成,为复杂生命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波琳娜·洛巴诺娃作为全俄“知识·讲师”竞赛的获奖者之一,荣获一项特别奖励——在游轮上开设讲座的机会。
波琳娜·洛巴诺娃介绍,地球最初的水层可能因火山活动频繁,二氧化碳浓度极高而呈酸性。当时水体中富含氯化物和铁元素,其电离过程最终促成了现代海洋的盐度形成。
当前,大部分的地球水圈构成了一个弱碱性缓冲系统,不仅维持着相对稳定的pH值,还能吸收大量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然而,这一趋势也导致水体逐渐重新酸化,开始溶解碳酸钙——这是珊瑚及多种浮游植物骨骼和外壳所必需的物质。科学家指出,过去几十年中珊瑚礁生态系统显著退化,而珊瑚礁在海洋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海洋对人类至关重要:我们每五次呼吸中,就有一次得益于热带地区微藻产生的氧气。许多国家依赖海产品,而浮游植物作为食物链的起点是其主要来源。
地理科学候选人、“知识”协会讲师、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波琳娜·洛巴诺娃
“此外,海洋还是气候调节器,影响温度和天气条件。例如,温暖的墨西哥湾流使位于圣彼得堡以北的摩尔曼斯克港口免于结冰。”专家解释道。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的历史展现了其惊人的恢复能力。若能深入理解25亿年前那场“氧气灾难”的发生机制,或将有助于制定缓解水体酸化影响的关键策略。
波琳娜·洛巴诺娃主讲的在线课程:
圣大海洋学家表示:“尽管我们无法完全停止生产活动,但每个人都能为保护海洋出一份力——例如节约用水、减少排放。联合国已将2021年至2030年定为‘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目标是推动海洋更加清洁、健康、高效与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