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震云:“我是跟着我主人公的脚步来到俄罗斯的”

日前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举行当代中国作家刘震云文学影视作品节系列活动。第一场活动题为《我和我的作品主人公》作家与读者的创作恳谈会,期间这位世界著名的作家与圣大师生及来宾会面交流。该项活动是在第六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框架下举行的。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科研工作副校长谢尔盖· 阿普罗诺夫向各位来宾致欢迎词,他指出:圣大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这位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刘震云先生与圣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谢尔盖 ·维塔利耶维奇指出,这位中国作家是圣大中国高校合作伙伴-北京大学的校友,并且是在和圣大共同创建“中俄研究中心”的中国人民大学任职的教授。
作为此次活动主持人,圣大东方系第一副主任阿列克谢 ·罗季奥诺夫介绍说,此次而电影文学推介活动是俄罗斯首次单独为一位中国作家举办的重要大型文化活动。我们知道,今年,圣大已经为另一位世界著名作家-圣大名誉博士,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举办过一次公开讲座。
中国知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先生的作品由圣大教师翻译成俄文,因而为俄罗斯公众所熟知。已出版发行的四部俄文作品均由圣大副教授奥柯桑娜· 罗季奥诺娃翻译而成。这四部小说是《手机》、《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和《一句顶一万句》。
“我非常高兴我的作品能受到俄罗斯读者热烈反应。我不知道,这是我的功劳,还是俄语翻译的功劳”这位艺术家风趣地说道:“我认为,有时候翻译的知识水平要高于作者本人。作为作家了解一种语言,一个国家就够了,而翻译至少应该掌握两种语言,近距离了解几个不同民族的生活。”
刘先生又补充说:对于每一位中国作家都要特别重视与国外汉学家的联系:国外读者必须通过译者才能了解作品中的人、情节和主题思想。“我是跟着我作品主人公的脚步来到俄罗斯的,首先你们先认识他们,现在你们才认识我”,刘震云解释说:“我觉得,作家与国外读者这种结识才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另外,作家还承认,与读者的直接会面让他全新的角度认识作品内涵,让他了解到以前自己从未思考过的新东西。
奥柯桑娜 ·罗季奥诺娃表示,从翻译角度讲,刘震云的作品文字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一般来说,困难在于句法结构、中国人特有的人名、比喻、俗语等的语义变换,又要保持修辞风格的一致性等。刘震云的叙述方式接近于讲民间故事,不是每一个俄罗斯读者都能理解,而来自传统中国文学中的隐喻则要求加入解释,目的是解释其处在不同的文学来源。这使得其作品增加了民族色彩。作者同时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场景,所以发起的作品(比如不久前出版的《一句顶一万句》俄文版),译者就觉得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民俗的百科全书。作者对作品每位主人公日常生活相当精细,能够捕捉各种细微之处,赋予其丰富的色彩。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作品能够对刘震云的作品做最好诠释。作家的女儿刘雨霖,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代表,根据作家几部作品创作拍摄了电影。
看似简单的文字却隐含人们深刻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刘震云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
刘震云小说译者奥柯桑娜 ·罗季奥诺娃
“作家能够以原有的真实形象理解手段来描述作品主人公”, 刘震云小说译者奥柯桑娜 ·罗季奥诺娃说:“刘震云作品中贯彻一个思想:我们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所以我们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区分”。刘震云认为,当代作家责任就在于把平日无人听,也无法听到的那些被忘却的底层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向世人展示出来。
圣彼得堡大学校友,东方学家、科幻作家维阿切拉夫· 雷巴科夫也参加此次活动。他特别提到了刘震云作品创作的非常规性特点。雷巴科夫说,大部分小说都是对具体人物生活幽默描写,但同时也可以以此洞悉整个国家的历史。 最终演变成为作者对中国人生活的独特写照。同时,也不会对读者形成任何暗示。“刘震云的作品向我们展示,创作不需刻意粉饰,同时对自己人民命运表现出敬爱和同情,我衷心希望俄罗斯当代文学能够以这种态度对待我们的过去和将来”。
见面会结束时,在场听众向作家提出了一些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其中有的听众询问,为什么作家一直喜欢用幽默的手法来展示人的孤独,作家是如何用简单语言来解释复杂的事情。“这里蕴含一个文学作品内容和写作手法,文学和生活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家回答说,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承受了深重的灾难,也因此形成了对生活幽默的态度。作家作品语言的朴实简洁是阐述重要的哲学与社会问题最好的方法,而通过幽默则可以对其进行思考和部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