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贫穷”:文化论坛的专家讲述学习汉语的人群和原因
在第八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框架下,在冬宫主楼中举办了“‘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空间——大学的挑战与机遇”的圆桌会议。该会议是教育板块中的一项主要活动,由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尼古拉·克拉帕切夫牵头。
“一带一路”最初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秋提出。该项目将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加强欧亚一体化。目前,“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增加了国际科学和教育项目的数量。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学方法工作第一副校长玛琳娜·拉芙丽科娃提到,最近几年,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求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增长了四倍,现在每15个学生中就有一名中国学生,总人数超过了2000人。此外,学校在这些年与中国元素有关的教育课程数量也增长了3倍,其中包括深入学习中文和中国法律的法学、深入学习中国经济和中文的经济学等等。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教育课程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因为在俄罗斯其他高校没有这样的课程),也为我们和中国合作伙伴们进行对话交流提供了额外机会。因此,我们不断邀请中国的科学家、老师和公司代表与我们共同完成这些教育项目。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学方法工作第一副校长玛琳娜·拉芙丽科娃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讲到了校际合作在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中的必要性:“不能让同样的老师从事不同汉语教学水平的工作。必须要培养不同水平的专家。此外,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自己的人员参与,还应该有中国的专家参与,这样他们就能一起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和全世界的高校进行合作”。
不仔细分析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就不能学好中文,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教育部语信司副司长刘宏指出,今年是纪念甲骨文发现日120周年,甲骨文是目前考证最古老的汉字。
1899年甲骨文首次被发现并开始了对其的研究,现在我们看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在不断增加。目前,共发现15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并不是所有的甲骨片都在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大量分布着甲骨片,圣彼得堡也收藏有甲骨片。对甲骨文的研究不仅是中国的特权,这更是一项世界性的研究。
中国教育部语信司副司长刘宏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表示,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必须使用最现代化的方法,要特别注重跨学科研究。“语言和贫穷”、“语言和人口”、“语言和家庭”等等,这只是一部分课题,中国目前有不同的科学家在对这些课题进行联合研究,他们中有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老年学家和很多其他不同领域的专家。他指出:“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社会最最需要的,因此必须要运用21世纪的成果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取得对未来发展有益的成果”。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国语文学教研室主任、中俄友谊协会圣彼得堡分会主席亚历山大·斯塔拉茹科教授就“俄罗斯的人们为什么学习汉语以及他们的学习动机随着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30年前,学习汉语的是那些非常想要了解中国及其历史文化的人。而现在学习汉语的人,他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看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学习汉语可以让他们走上成功之路”,亚历山大·斯塔拉茹科如是说。专家强调,人们常常认为,似乎只要学习了语言,就能了解中国,积累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然而,与这些想法完全相反的是,汉语并不是一门四年就能学会的语言,真正的专家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
此次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管理处处长陈丽霞以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学系副系主任阿列克谢·罗季昂诺夫主持。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塔拉斯·伊夫琴科和其他专家参与了研讨。需要指出的是,圆桌会议是“中国主宾国”活动的一部分。活动的第二部分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举行,专家们对大学中语言教学多样性的特点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