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有意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进行联合历史研究
近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举办了“19世纪至21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经济史的现实问题”主题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吉林大学的专家和来自圣彼得堡大学的历史学家。
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代表团来我校访问期间举行。中方代表团成员包括从事俄罗斯历史研究及当代俄罗斯经济政治研究的专家学者。
吉林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公办大学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创办于1946年。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萨莫依洛夫教授向来宾致欢迎辞。“早在18世纪,俄罗斯第一所中文学校在彼得堡诞生,从那时起,俄国人便开始进行积极的汉学研究”,尼古拉·阿纳托利耶维奇说,“1854年,尼古拉一世命令组建东方语言系,圣彼得堡大学开设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历史、哲学研究的中国学专业”。
正如萨莫依洛夫教授所说,在今天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国元素”已经占据一系列培养方案,如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东方系学生在学习汉语,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也都拥有了这样的机会。
尼古拉·萨莫依洛夫指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响应号召,与不同专业的、从事该地区研究的相关人士团结协作。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现已与中国高校达成多项科研合作、学生交流协议,并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此外,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驻哈工大代表处也于不久前顺利揭牌。”
据档案资料显示,伟大的德国科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曾任彼得大帝在创办科学院及大学等相关问题上的顾问,也正是他向皇帝提出开始研究中国的建议。珍品陈列馆中的第一批中国藏品也出现在彼得一世时期。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萨莫依洛夫教授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于潇对其所代表的教育机构进行了简要介绍。东北亚研究院工作人员的科研重点在于该研究地区的相关国家,即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经济、政治及社会进程。于先生表示,吉林大学正在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历史学家们开展最为积极的合作(主要是专著的中俄文翻译相关工作),而学校领导仍有意扩大合作范围,而与俄罗斯学者发展合作关系的优先方向则是圣彼得堡大学。
专注于俄罗斯研究的中国杰出历史学家张广翔教授,曾多次在俄罗斯科研机构进修学习,他谈到了历史学科如何形成于20世纪的中国。不同于早在18世纪汉学便已经奠定基础的俄罗斯,中国学者则在上个世纪初才开始关注俄罗斯历史。20世纪,中国的戏剧性政治经验表明,事实上,中国的综合史学研究始于深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学者们当时被禁止从事其他国家相关研究。
张教授强调,当代中国的绝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在研究美国和英国,仅有几十名科研人员从事俄罗斯历史发展主题研究。他认为,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必须创造条件以扩大这一领域的科研合作,并吸引青年学者加入到研究工作中来。
研讨会上,俄罗斯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米哈伊尔·霍季亚科夫发表了一份报告,在俄罗斯政府关于20世纪郊区经济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就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历史经验连续性的形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丹尼斯·扬琴科也在自己的报告中介绍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经济特征。他谈到了十月革命的经济、财政和行政的先决条件,以及由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俄罗斯帝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中断。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许金秋介绍了俄罗斯历史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以及该领域合作关系的发展情况。
此次会面的尾声是一场讨论会,不仅涉及会议报告中的内容,也关乎两所高校的未来合作前景。尼古拉·萨莫依洛夫教授邀请中国同仁参与实施“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这一硕士培养方案,因该培养方案的学生们需在中国高校完成进修。
中方来宾还介绍了邀请俄罗斯教师为中国学生做系列讲座的实际经验,并邀请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师作为特邀讲师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