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翻译人员相聚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圣彼得堡大学第四届冬季翻译培训班于近日启动,聚集了1200多名活跃的翻译人员,其中包括大型翻译公司代表、翻译员工会或协会成员,高校语言学及翻译专业的教师和本科生。
“类似的教育活动是绝对必要的。普希金称翻译员为‘文明的驿马’是有道理的:译者们不仅在传播知识,而且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外语系主任斯韦特兰娜·鲁布佐娃在开幕典礼上指出。“我们相信,尽管存在一些悲观的预测,但经过专业训练的、有能力的、不断从事自我教育的翻译人员是永远有市场的。”
翻译及翻译员的作用在新的现实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专业翻译人员的能力有助于达成不同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为此,翻译员在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学习和自我发展。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外语系主任斯韦特兰娜·鲁布佐娃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翻译学院教授的语种数量在不断增加。此次分组会议涉及的语种包括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韩语、德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法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 此外,捷克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也首次被纳入了分组会议。
分组会议的报告人和主持人均为翻译领域的权威实践者和理论家。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翻译专家、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的前私人翻译帕维尔·帕拉日琴科,“Janus Worldwide”翻译公司总裁康斯坦丁·约谢利阿尼,“AKM-West”翻译公司技术及质量总监马克西姆·贝伦嘉耶夫,“РуФилмс”翻译公司总经理、视听翻译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阿列克谢·克祖利亚耶夫,“ЛингваКонтакт”翻译公司总经理费奥多尔·康德拉托维奇,等等。
俄罗斯翻译员协会主席奥尔加·伊万诺娃建议探讨信息技术与翻译行业的相互关系问题。她指出,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任何技术都是人类活动的二级产物,只有发展和提升包括智能在内的人类能力,文明的进步才可能实现。她强调:“信息技术当然是翻译员的朋友。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人手中的工具,其使用效果和合理程度完全取决于翻译员。对任何工作结果负责的不是机器,而是人,翻译活动也不例外。人拥有创造的能力。通过向翻译过程引入信息技术,很多程式化任务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希望,对程式化翻译的‘机械化’进程的完善是无止境的。在此方面任重而道远。”
技术革新意味着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人类程式化活动的机械化进程,从而释放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升人类能力,促进创造机会。
俄罗斯翻译员协会主席奥尔加·伊万诺娃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翻译与外语学院院长克塞尼亚·阿尼西莫娃宣布即将启动一系列教育项目:翻译培训课程《教学翻译的最新趋势》《同声翻译》和《技术行业翻译》。还重点介绍了模块化课程《同声传译与跨文化交流》,面向初次涉足该领域的学员。该课程于2020年夏天首次以线上形式推出,面向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和毕业生。该课程也适合有意培养同声翻译技能的笔译员和外语专业教师。目前有八种授课语言。冬季翻译培训班的第一天,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同声传译员法伊娜·穆萨耶娃向学员们介绍了课程安排,并为初学者讲授了同声传译示范课。
法伊娜·穆萨耶娃解释道:“同声翻译是一种技能,可由精通两种语言的人掌握。我们不仅致力于技能培养,还会帮助学员克服对同声翻译的畏难心理。我们的学员当中不仅有初学者,也有很多专业口译员,他们在工作中时常会有同声传译任务,但他们此前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对自己的表现存在怀疑。我们会尽量满足大家的各种不同需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学员们会知道在同传工作中应当特别注意什么,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在冬季翻译培训班期间,翻译这一复杂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被覆盖到了:包括各种专业领域(从核电到医学)翻译的特点,个别语种的处理难度,以及文学翻译。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讲授了一堂文言文翻译大师课。 作为译例,他选取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文本。

文言文是一种言简义丰的语言。它极其丰富,在翻译(而非自由转述)时需要高度注意,以便保留原文风格。 此外,该书作者蒲松龄语言风格独特,行文中包含大量典故、暗示、直接及间接引文,反映了中国文化、历史和宗教的种种现实。
亚历山大·斯托罗茹克指出:“作者是有意为之的,因为文本应当是多层蛋糕,供本文化承载者、鉴赏者和博学者品鉴并陶醉于自己的学识。当然,几百年后的外语读者无法马上做到这一点。因此,译者需要找到妥善的翻译风格,既能让译文读者看得明白流畅,又要做足必要的文化注释,以便感兴趣的读者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蒲松龄复杂的呈现风格也带来了额外的困难:有些短篇小说以散文开始,逐渐变成有韵律的散文,最后变成诗歌,所有这一切都应当在译文中正确体现。”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第四届冬季翻译培训班为期三天,期间授课者将与学员们分享自己丰富的翻译经验,并讨论翻译行业最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