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大学对欧洲首所韩国学学校展开讨论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韩国学及俄韩研究专业120周年”纪念大会在我校召开。
圣彼得堡大学校长和“俄韩对话”合作委员会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两国的外交官和著名政治家以及学术届代表也进行了发言。除此之外,大会第一天还召开了以圣彼得堡韩国学学校历史问题为题的全体会议。
韩国学发展现状
“俄韩对话”合作委员会俄方主席、圣彼得堡大学校长尼古拉·克罗帕切夫(Николай Кропачев)谈到,今天是圣彼得堡大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今天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开设韩语教学的120周年纪念日。
“1897年,我校开设韩语教学,这比其他国家的学校将韩语作为独立学科早了很多年”,尼古拉·克罗帕切夫强调说。“我相信,未来我校对韩国在科学和教育活动方面进行研究的意义定会只增不减。”
校长指出,在韩国同事的积极协助下,我校于今年夏天成立了韩国学教研室。而圣彼得堡大学韩国跨学科研究院则已对韩国东北部地区进行了多年的综合性研究。参与到该项研究的有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未来我校将在旅游、文化学、法学和经济学领域制定一系列新的培养计划,以加强对韩国的研究。
俄韩对话合作委员会韩方主席李揆亨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他说很高兴能够来到著名的圣彼得堡大学进行演讲。“2008年“俄韩对话”机制建立,在其框架下,有两国领导人出席的首届论坛于两年前在首尔举办,李揆亨先生说道,“近七年间,我和我的好同事好朋友尼古拉·克罗帕切夫先生为巩固和加深俄韩两国的关系做出了许多努力,为此我感到骄傲。”李揆亨先生表示,希望本次大会能够推动两国开展新的合作方向。
韩国国会秘书长禹润根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并在我校担任教授。他讲述了俄韩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和韩国学研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早在19世纪末俄罗斯就表现出对韩国的研究兴趣,当时两国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1990年,俄韩两国的外交关系得以恢复,促进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禹润根先生说道,“如今,韩国学的研究方向不仅包括历史、语言和文化等传统科学领域,还寻求在社会性别和政治等现代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在开幕式上发言的还有韩国驻俄罗斯联邦总领事李金铉、韩国基金会副会长允金真、韩国学院韩国学计划负责人金俊勉、韩国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康拓肃以及圣彼得堡大学在该校的代表处主任金贤和。
韩国学发展历史
圣彼得堡大学韩国学教研室主任谢尔盖·库尔班诺夫(Сергей Курбанов)宣布全体大会开始。报告中,库尔班诺夫教授介绍了圣彼得堡帝国大学韩语教学的奠基人,讲述了其在1897年的创办历程。
历史调查结果显示,金炳镐是第一位在圣彼得堡大学开设韩语选修课的研究员。他在韩国驻圣彼得堡第一批外交使团中担任翻译。该使团是在1897年,也就是两国签署友好条约13年后被派往圣彼得堡的。1900年外交使团解散,研究员中只有金炳镐留在圣彼得堡继续生活。
历史证据指出:自1987年秋至1917年(至少是1917年)二十年间金炳镐一直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系任教。正如库尔班诺夫教授所言,确定当时任教的老师是大韩帝国公民还是俄籍韩裔非常困难。不过有文献记载,当时在圣彼得堡大学任教的老师是一位出生在阿穆尔边疆区的韩裔,但是其具体姓名并未指出。
另一个惊人的事实是,金炳镐还有一个俄语名 — 叶甫盖尼·尼古拉耶维奇(Евген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因为1897-1917年出版的《全彼得堡电话手册》(1914年后更名为《全彼得格勒电话手册》)中均指出金炳镐居住于圣彼得堡并在圣彼得堡大学工作,1904年则改名为叶甫盖尼•尼古拉耶维奇。而且手册中还指出同年他与一位名叫玛丽亚·马特韦耶夫娜(Мария Матвеевна)的俄罗斯姑娘结婚。库尔班诺夫教授还展示了这20年金炳镐在圣彼得堡生活的具体位置。
最有意思的发现在于1904年秘密警察的资料。日俄战争初期,所有生活在俄国的韩国人都被进行严密的监视。其中就包括圣彼得堡大学的老师。记录监视结果的文章指出金炳镐大概是1874年生人,这也就意味着,他开始任教时只有23岁!
金炳镐25岁
时编写了第一本俄韩语法书。
俄罗斯某报纸在对其的采访中写道,金炳镐表现出对俄罗斯真正的热爱之情。文章作者将其描述成一位典型的韩国人,说他是一位高水平的知识分子。金炳镐承认韩国人民犯了错,竟然相信日本军队宣扬的口号——“亚洲人的亚洲”,要知道这一号召可是演变成了“日本人的亚洲”。
最后,库尔班诺夫教授展示了这位年轻韩语教师的个人手稿,他呼吁我们永远铭记这位杰出韩国代表对俄罗斯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全体会议期间来自延世大学的教师发表了题为《19世纪俄国出版教科书中“春香传”:同首都出版社文章对比经验》的演讲,石英正教授讲述了俄罗斯文学在韩国的发展,阿纳斯塔西娅·古里耶娃介绍了由俄罗斯的学者们研究出来的韩国20世纪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的运用,皓善宇教授则在报告中对俄罗斯的韩国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