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友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原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的阿列克谢·叶基莫夫(Alexei Ekimov)与美国科学家莫吉·巴旺迪(Moungi Bawendi)和路易斯·布鲁斯(Louis Brus)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点的发现与研究方面的贡献。阿列克谢·叶基莫夫成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上第九位诺贝尔奖得主。

阿列克谢·叶基莫夫曾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固体物理系学习。据圣大荣誉教授、固体物理系前主任鲍里斯·诺维科夫(Boris Novikov)介绍,叶基莫夫在校期间表现优异,从低年级起就对光学表现出浓厚兴趣。毕业后,他先后在约费研究院(Ioffe Institute)和瓦维洛夫国家光学研究所(Vavilov State Optical Institute)工作。
1974年,叶基莫夫以题为《半导体中载流子自旋的光学定向》的论文获得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两年后,年仅31岁的他与1961年固体物理系毕业生维亚切斯拉夫·萨法罗夫(Vyacheslav Safarov)共同荣获国家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研究与半导体中电子和核自旋光学定向相关的新现象”方面的一系列工作。自1999年起,叶基莫夫移居美国并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叶基莫夫通过在玻璃基质中溶解氯化铜,首次合成了量子点。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的“人造原子”,通过控制其尺寸(例如加热),可以改变其能级结构,从而调控其性质。这一效应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微电子领域,例如智能手机中。叶基莫夫的同事莫吉·巴旺迪和路易斯·布鲁斯后来发现了其他制备量子点的方法。
除了阿列克谢·叶基莫夫,圣彼得堡大学还有八位校友或相关人士曾获得诺贝尔奖,包括伊万 ·巴甫洛夫(Ivan Pavlov)、伊利亚 ·梅奇尼科夫(Ilya Mechnikov)、尼古拉 ·谢苗诺夫(Nikolay Semyonov)、亚历山大 ·普罗霍罗夫(Alexander Prokhorov)、列夫 ·朗道(Lev Landau)、瓦西里 ·列昂季耶夫(Wassily Leontief)、列昂尼德 ·坎托罗维奇(Leonid Kantorovich)和约瑟夫 ·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固体物理系主任谢尔盖·维尔宾(Sergei Verbin)表示:“量子点和量子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和重要的科研方向,而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正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如今,这一方向在圣彼得堡大学得到了积极发展。例如,2011年在俄罗斯政府‘大科学’项目支持下成立的乌拉尔采夫自旋光学实验室取得了显著成果。该实验室在纳米结构(特别是量子点)中的自旋现象研究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叶基莫夫开创的科学领域。”
目前,乌拉尔采夫自旋光学实验室由圣彼得堡大学教授阿列克谢·卡沃金(Alexey Kavokin)领导。他是该领域全球知名的科学家之一,同时担任俄罗斯量子中心量子极化子学研究组负责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并领导中国西湖大学的国际极化子学中心。
该实验室的科学团队曾预言并在2018年通过实验证实了室温下激子和激子极化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从而推动了极化子激光器的研发。这种激光器的能耗比传统半导体激光器低数倍,并且可以用于制造量子比特——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这些技术为量子计算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